close

太急於追求靈性功課,也可能產生靈性逃避。從超個人觀點來看,整個人生確實具有意義和更大的目標,而追尋更大的意義也是值得讚賞的,但過於急切地把所有目標集中在靈性功課的探索,也可能成為逃避眼前痛苦的方法。真正的靈性功課不在遠方,通常就在痛苦、黑暗及困惑之中,往往只有在回顧時才能認清這些功課的真相,而且可能在數年或數十年之後,整個故事才有可能會展現出來。

——節選自《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
 

《靈性逃避的特徵

 

● 我不想表現自己的憤怒,因為我不想傷害別人。

這句話是一位學習團體歷程的學生所說的,他以高度靈性的術語“不害”、“正語”來解釋自己的逃避憤怒,也為自己逃避團體的密切互動找到藉口。
別人會回說,他的憤怒其實會以嘲諷、冷漠、疏遠的方式表達出來,他對此大感驚訝,並表示願意嘗試用更清楚直接的方式表達憤怒,而不是在潛意識中間接地表達

   

 

● 我不想挖掘過去,我想放下過去,往事已無法改變,我要活在當下。
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常有這種反應,把面對童年創傷的恐懼影藏在受人讚賞的“活在當下”。經過多年的壓抑,一個人很難看見自己的過往並沒有真的過去,而是以未竟之事或“有缺憾的完形”持續到現在。雖然往事確實無法改變,但我們與過往的關係,卻可以在處理這些創傷的過程中,得到巨大的改變。
   

 

● 我只想原諒某某人,繼續往前走。

寬恕在靈性和心理上當然都是健康的,但努力或強迫寬恕,卻沒有真的處理痛苦、傷害、憤怒和哀傷,就好像把護創膠帶貼在感染的傷口上,傷口仍然會化膿潰爛。

處理過傷害和憤怒後,自然會產生原諒。如果強要原諒,就是以“放下”之名否認事實不論兒時受虐、最近的爭吵或任何情形,原諒都是處理之後的副產品,這種原諒是真誠的,是來自深層的反應,而不是埋藏真實感受的專制做法。
   

 

● 專注於在靈性道路後,越來越不執著於自己對別人的期望和需要

真正的不執著必須跟分裂和否認有所區別。
經歷許多內在工作之後,靈性上確實會逐漸產生不執著,但這個字眼經常被用來掩蓋自己與真實需要之間的分裂,或是否認別人的自身情感生活裡的重要性。治療經常揭露破壞性的原生家庭模式,案主在其中求生存的最佳選擇就是退縮。這種理想是不執著于世界、超越人類關係的需要,這種理想對許多早年收到創傷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們找到理由逃避親密和自己對他人的需要。
   

 

● 我想對人心懷慈悲,獻身於世上的慈悲行動

關於內在發展的關注和外在的行動,在兩者之間的平衡是心理-靈性成長最細膩的面向。
普世大愛和慈悲服務的陰影面就是相互依賴,把重心放在別人身上,很容易喪失自我,不再注意自我和自己的需求
當愛與慈悲服務的價值被用來否定自己的需求時,很容易產生怨恨和耗竭。

  

 

 


《靈性逃避者有:》
● 宗教的基本教義派人士是常見的根深蒂固的靈性逃避者
他們性格結構僵化,用僵化的信念來掩飾自己。
心理學研究擁有許多經驗,即心理治療減輕及處理防禦機制之後,如何使人的信仰從嚴厲、苛刻、舊約式上帝轉變成接納、關愛的上帝形象。心理治療可以説明人們以較不壓抑的方式逐漸走上靈性道路。 

● 剛剛改變信仰的人和最近體驗到靈性開啟的人
他們試圖把新的靈性世界觀放入生活時,他們可能把全心投入和靈性逃避視為一種發展階段,他們在這個階段試圖學習自己「應該」和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而不是瞭解自己的原貌。

 

 

《靈性逃避的處理 》

在靈性逃避中,自已會選擇一種符合自身心理狀態的靈性道路,利用靈性內容來達到心理目標,結果會助長神經質的衝突。由於靈性逃避和整個心理結構糾結在一起,所以很難視之為單一的要素。

靈性信仰和靈修是否能擴大我們的世界、拓展我們的可能性、增加自我價值感、支持我們、幫助我們與他人及大自然連結,並滋養我們?

或是剛好相反,使我們的世界變小、減損自我感和價值感、限制我們與他人及世界的接觸?
當信仰使一個人的世界變小,就表示可能有靈性逃避的傾向。
但也不能以過於僵化的規則來判斷

欲望的滿足或壓抑如果阻礙了微細的知覺,就不太可能有靈性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erse0freed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