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這件事的受益人是自己,不是對方
書籍出版:李茲文化/ 克莉絲汀.卡特《微調5個地方,每天開心醒來:柏克萊快樂專家幫你找到甜蜜點,開啟幸福模式!》
人際關係的弊病之一:記仇
或許你已經照著上面的做法解決了今天的問題,但他不收桌不洗碗,吃飽喝足就往沙發上一攤可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之前的許多年又怎麼算呢?所以你心裡還是有疙瘩,更何況小孩的事情他也不幫忙;如果今天惹到你的是同事,那你能會想算他沒幫忙行銷新產品的舊帳;如果是朋友出去玩,你會想誰誰誰怎麼都不幫忙開車。
此外,還有誰說過什麼不中聽的話,還是誰看起來就是一副不懷好意的模樣,唉,要怪怪不完啦。這就像是我們內心都有一個記分員,任何人對不起過我們都會有記錄可查;記分員會一邊畫正字,一邊嘆氣說:「唉,這傢伙又來了!」
問題是:記仇會讓我們失去內心的從容,憤怒會讓我們沒辦法放下。我們覺得生氣或憤恨或許非常有道理,但不能放下傷到的也是我們自己。通常可以理解的是我們會對傷害過我們的人產生怒火與敵意,而我們會動起報復或要把事情扯平的腦筋。敵意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包括增加心臟病發的機率)。想要報仇而不想要原諒會造成我們與傷害者之間更大的衝突,而衝突愈多,怒氣與焦慮就愈難排解。
揮之不去的憤恨是一場零和的遊戲。我們把怒氣與憤恨堆積在胸口,喜悅與感激就沒地方進來。
解決之道:練習原諒
科學家發現不原諒人的人容易有恨意、容易生氣,也容易把敵意對準人,而這會讓他們體驗到焦慮、憂鬱與神經兮兮。
相對之下,容易原諒人的人會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從容。一項針對北愛爾蘭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中曾因為恐怖或暴力攻擊而失去親人者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只要練習原諒,他們心中的憂鬱就會有四成的下降。
原諒是為自己做的事情,因為我們想要活得快樂。很少人知道原諒對我們想過快樂的生活能幫上多大的忙。選擇原諒的人會比較快樂,身體比較健康,生活中也愈能隨時展現出同理心。而有同理心代表他們可以從人際關係感受到更多善意。
佛列德.魯斯金 (Fred Luskin) 作為史丹福大學寬恕研究計畫 (Stanford Forgiveness Project) 的主持人,曾經以數十年的時間進行原諒的研究與教學。魯斯金強調原諒不是遺忘,雖然英文裡的說法確實是「forgive and forget」,但原諒的重點應該是放手。
原諒不是要假裝自己沒受過傷,而是選擇讓情緒從負面轉為正向。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原諒是一個主觀的抉擇,是要讓我們進入到完全不一樣的情緒力場。魯斯金開發出一個課程來幫助人學習原諒最難原諒的事情,我把他的課程大綱整理成下方的重點,只要練習以下的技巧,我們都可以變身成更懂得原諒的人。
1.一個好的開始是我們要發展出能夠了解自身的負面情緒,並且適時表達出來的能力。我們可以練習確認、接受、討論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受傷時的感受。
2.承認我們在回想自己如何被傷害時的感覺很差,並且提醒自己原諒可以創造出來的正面磁場。感覺受傷,一項會有幫助的做法是理解到痛苦來自我們當下的執念,而不再是來自於數個月前或幾分鐘前發生的恨事。
3.別忘了想要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是痛苦的根源。當然我們可以抱著希望與期待會有好事降臨,我們也可以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沒有人能期待事情一定要照我們的意願發生。那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期待某件並不操之在己的事情發生,最後落空了,我們會感覺到受傷或委屈。練習讓自己放下並不操之在己的想望,而集中在你能夠控制的事情上釋放能量。
4.如果實在是解不開心結,你不妨找一位客觀中立的第三者來談談你對正義、公平或復仇的慾望。請記住最好的報復(或者說最高的正義)就是活得好好的。老是想著自己如何受傷,就等於一直讓對方有能力傷害自己,就等於是把利器交到對方手上。
5.練習原諒可以從寫信做起,但這信不一定要寄出去。你可以在信裡描述自己受到什麼樣的傷害、什麼樣的影響,乃至於現在仍遺留有什麼樣的感受。把你認為對方應有的做法一一寫出來,然後在結尾的部分闡明你打算給予的原諒、理解,甚至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比方說你可以寫道:我想你並不清楚自己脫口而出的話語對我造成多大的打擊,但因為你並不了解,所以我原諒你,我原諒你所作所為施予我的傷害。
文章來源:http://www.knowledger.info/2016/06/11/forgiveness-better-yourself/
留言列表